内容:
养鸽人滕海涛用爱点缀蓝天 滕海涛和他喂养的信鸽 放飞希望 “信鸽的一种神奇深深地吸引着我,无论将信鸽带到何处,它总会义无反顾地试图飞回那个生它养它的地方。”谈及如何与信鸽结缘时,滕海涛说。 为了探究这种神奇,刚过而立之年的滕海涛放弃了其他所有事业,担任了日照市信鸽协会负责人,为了发展和壮大赛鸽运动,开始了他的养鸽之路。 本报记者 左振乾报道 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养鸽经历,远不及一些老鸽友的几十年,但40多岁的滕海涛已经成为一名十足鸽迷。近年来,他的信鸽总能在竞羽比赛中获得名次,这在日照养鸽界早已传为佳话,让老鸽友们羡慕不已。 精心养鸽 “刚开始是一种爱好,后来就想知道自己养的鸽子究竟好不好,但只有参加比赛才能了解自己的鸽子到底有多大本事。于是便训放鸽子,开始没有经验,吃了不少苦头,第一次放飞就弄得血本无归,一只鸽子也没有飞回来。”滕海涛说。 后来,滕海涛结识了一些养鸽专家,不断地从国内引进一些名家种鸽,随后又陆续花巨资从欧洲等地引进高贵优良的品种,把它们视为心肝宝贝,尽心尽力照料它们成长,细心研究组合配对。其间,滕海涛倾注了太多心血,耗费了太多精力,只盼着它们能飞出好的成绩。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日,滕海涛都早早起床,观察鸽粪,清扫鸽舍,添食加水,对鸽子进行训放,还经常给鸽子洗澡、驱虫、清理呼吸道、注射疫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不懈的努力,鸽子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由于不断地认真学习、虚心请教和精心喂养,滕海涛渐渐地摸索到信鸽的习性,并渐渐地与这些可爱的精灵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建造鸽舍 为了养信鸽,滕海涛选择了远离市区喧嚣而空气清新优良的环境。 “信鸽都很恋巢,千里之外放飞后,它会以最快速度返巢,鸽子是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来寻找自家的,一旦鸽巢发生了变化,磁场也就随之改变,它就很难再去辨认新巢的位置,也就无法再参赛了。即便在原地重新构筑新巢,如果附近环境发生变化,它也会迷失方向不再回巢。适应新的鸽巢,也要用半年以上的时间。所以,鸽舍一般选好地方后,是不能动的。”滕海涛说。 滕海涛不惜花费大量资金在日照市开发区八里庄建起了豪华漂亮的鸽舍,安装了精美优良的设施,给信鸽创造了清静、温馨的环境。滕海涛说,每一个养鸽人都有两个梦想,一是有一个黄金配对,其子女后代为鸽主,抢金夺银,所向披靡。二是能有一座极具专业性,称心如意的鸽棚。 滕海涛自养鸽开始,已经育有400多羽信鸽,每年用于这些鸽子的费用就要10多万元。有投入就有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01年参加300公里赛开始,先后获得全国省市公棚赛冠军30多次,亚军40多次,季军30多次,进入前20名的累计400次,同时也赢得信鸽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赛鸽名宗。 乐趣无穷 “有大理想的人舍得牺牲小的乐趣”。 滕海涛说,蓝天白云间,养鸽人的心绪在天上,欣赏一群鸽子在蓝天翱翔,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感觉。信鸽给人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因鸽子能给人向上的启示。鸽子那毅力、那韧劲儿常常令滕海涛思索人生。寻求自我的养鸽人,用爱点缀蓝天,让信鸽在祖国大地上飞翔。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赛鸽竞争激烈,能在大赛中获奖者一般在10%左右。目前,信鸽比赛的商业化市场、产业化经营在全国已初步形成规模。在大部分养鸽人家中,一只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人民币的昂贵信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信鸽已成为我国部分公民个人家中的可观财产,有的甚至是其物质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信鸽竞翔运动不但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休闲方式,还是“全民健康计划纲要”中的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是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开展的体育项目,属社会体育范畴,该运动项目在国内外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信鸽是一种既可爱又神奇的动物,而竞翔又是最神圣、最刺激的事情,我喜欢信鸽及竞翔活动。”滕海涛说,他会用一生来培育信鸽。 采访后记 ◆ 说到赛鸽的历史,人们总要首推欧洲,说中国的赛鸽“有峥嵘的现实,没有辉煌的过去”。比利时确实有着辉煌的赛鸽历史,但中国赛鸽也毫不逊色,而且潜藏着丰富的历史。1644年明末清初盛行“佛山放鸽会”;1929年以后,上海“西人赛鸽俱乐部”、“上海动物园信鸽研究会”、“上海赛鸽会”和“上海标准信鸽会”相继成立,是中国现代赛鸽历史的开端;上世纪80年代中国信鸽协会在上海成立,至1995年迁址北京,全国30万会员成为“国际信鸽联盟”大家庭中的一员。由此可见,一部中国赛鸽的历史可以说:始于广东,兴于上海,盛于北京。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养鸽人是和平的使者,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和平的使者有权利有义务将爱心奉献。作为日照市信鸽协会负责人,滕海涛曾多次在网上义卖自己最心爱的赛鸽,尽微薄之力去支援贫困山区、灾区的孩子们。“爱就是一起承担,爱就是风雨同舟。”滕海涛说。